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ge) 節氣,更是幹支曆午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每年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芒種字麵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中國古代將芒種分為(wei) 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此時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芒種節氣後,天氣變得更加炎熱,不僅(jin) 熱蒸濕動,濕熱之氣彌漫空中,而且也有陰濕之氣尚未散去裹挾其中。暑令濕勝必多兼感,常常使人感到四肢困倦,精神萎靡不振,出現皮膚濕疹,腹脹,大便稀溏不暢等身體(ti) 不適。因此,在芒種節氣裏更要注意增強體(ti) 質,適時進行調養(yang) 保健,避免季節性疾病的發生。
一、起居有常,順時節
芒種時節,適當晚睡早起,多接受陽光照射,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yu) 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一些喜歡睡懶覺的人要注意,夏季睡懶覺會(hui) 越睡越沒精神,因為(wei) 陽氣困阻,體(ti) 內(nei) 濕氣也會(hui) 增多,人會(hui) 越發困重,形成惡性循環。諺語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形象地表現了人們(men) 在這個(ge) 時節的懶散。這時,我們(men) 不妨順應時節,稍減勞作,平心靜氣,每日中午小憩片刻,讓適當的午休幫助我們(men) 驅走疲憊、緩解煩悶,這對健康十分有利。
芒種時節,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是指端午節沒過,保暖的衣服,有時仍然能派上用場。芒種節氣雖然濕熱之氣較重,但陰濕之氣尚存,衣著不宜過於(yu) 裸露,特別是逢陰濕的雨天尚不宜過於(yu) 單薄。
二、飲食清補,多食苦
芒種時節氣候悶熱,飲食調養(yang) 方麵提倡清補。“清補”並不意味著隻吃素菜、水果之類,也不是追求飲食的絕對清與(yu) 素。“清補”重在強調補養(yang) 的同時兼具解暑的功用,比如鴨肉,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溫不熱,清熱去火,有滋陰養(yang) 胃、健脾補虛、利濕的作用,再如泥鰍,其高蛋白、低脂肪的優(you) 良特性,被稱為(wei) “水中人參”,可以起到補中益氣、解毒養(yang) 顏作用。
夏季“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wei) 佳”,日常飲食切勿過鹹、過甜,宜多吃能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菜肴果品,如粳米、紅豆、綠豆、薏米、扁豆等。同時,因為(wei) 出汗較多,人體(ti) 常丟(diu) 失大量的水分,需要格外注意多喝水以補充水分。中醫認為(wei) ,五行歸類中夏季屬火,心屬火,夏季養(yang) 生要以養(yang) 心為(wei) 要。苦味的食物都是具有清熱解暑、泄熱養(yang) 陰、入心經的作用,在過了芒種之後我們(men) 可以適當地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蓮子、芥藍、蕎麥、生菜等,對人體(ti) 大有裨益,正所謂“苦夏食苦夏不苦”。
三、適度運動,益養(yang) 生
芒種時節,雨量多,空氣濕度大,人體(ti) 濕邪加重,容易困倦、萎靡不振,出現懶散現象,特別是長時間在室內(nei) 以坐姿為(wei) 主的人,更應進行室外活動,建議選擇在氣溫較為(wei) 涼爽的早晨或者傍晚適當運動,以散步、慢跑、伸展運動、太極拳等為(wei) 好,不宜在濕地停留過長時間,且不宜從(cong) 事過於(yu) 劇烈的活動,避免汗出過多。中醫講“汗為(wei) 心之液”,汗出過多易傷(shang) 心,大汗外泄輕則傷(shang) 津,重則耗液,不但傷(shang) 陰液,也會(hui) 損陽氣。運動時必須保證足量飲水,若出汗過多,可適當飲用淡糖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勿貪涼。切忌大量飲用冰鎮飲料,更不能立即用冷水衝(chong) 頭、淋浴,否則會(hui) 引起寒濕痹證等多種疾病。
四、心情愉悅,樂(le) 常在
中醫認為(wei) ,夏季通於(yu) 心,心主神誌,心藏神。芒種時節要注重心神的調理,人們(men) 要借助夏天這個(ge) 散發的季節,把春季氣鬱惱怒的情緒宣泄出去,保持情誌調暢,心神和緩。夏季養(yang) 神,一忌肝火,盡量避免生氣、焦慮、抑鬱;二忌心火,減少心煩、懊惱、躁動不安,宜清靜養(yang) 神,靜心寧神,摒除雜念,避免不良精神刺激,保持淡泊寧靜的心態。適當參加一些戶外運動,可以調和營衛,怡養(yang) 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