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以下簡稱《決(jue) 議》)強調,必須實現創新成為(wei) 第一動力、協調成為(wei) 內(nei) 生特點、綠色成為(wei) 普遍形態、開放成為(wei) 必由之路、共享成為(wei) 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曆史、實踐和理論的統一,是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的根本路徑。我們(men) 要深入領會(hui) 《決(jue) 議》精神實質,把高質量發展貫穿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各個(ge) 方麵和環節。
一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曆史、實踐和理論的統一
回顧百年黨(dang) 史,我們(men) 黨(dang) 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過程中,不斷總結正反兩(liang) 方麵經驗,從(cong) 我國的曆史傳(chuan) 統、文化積澱和基本國情出發,把握不同階段的曆史性特征,進行富有智慧的實踐探索,及時上升為(wei) 思想理論,更為(wei) 科學地指導實踐,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hui) 長期穩定兩(liang) 大奇跡。
從(cong) 曆史看,高質量發展是我們(men) 黨(dang) 在推動經濟建設不斷向高級形態邁進過程中形成的。走向高質量發展是一個(ge) 曆史過程。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麵臨(lin) 一窮二白的局麵,國家集中資源短時間內(nei) 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e) 體(ti) 係和國民經濟體(ti) 係。黨(dang) 的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強調,要把全黨(dang) 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上來,提出改革開放的任務。黨(dang) 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紀末力爭(zheng) 使全國工農(nong) 業(ye) 年總產(chan) 值翻兩(liang) 番的經濟建設目標。此後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經曆了加速發展的階段,生產(chan) 潛力不斷得到釋放,生產(chan) 要素有效利用,經濟規模越來越大。與(yu) 此同時,經濟增長方式較為(wei) 粗放,經濟結構不合理,能源、資源、環境等約束日益凸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問題日益引起黨(dang) 中央的高度重視。黨(dang) 的十三大強調了經濟效益和經濟結構的問題,提出要從(cong) 粗放經營為(wei) 主逐步轉向集約經營為(wei) 主的軌道,黨(dang) 的十五大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黨(dang) 的十七大進一步明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了新時代,黨(dang) 中央提出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黨(dang) 的十九大根據發展階段和社會(hui) 主要矛盾重大變化,經過充分論證,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從(cong) 實踐看,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需要。實踐呼喚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社會(hui) 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本質上是發展質量不高。在經濟體(ti) 係中,我們(men) 有些領域已經接近現代化了,有些還是半現代化的,有些則是很低效和過時的。現階段,我國生產(chan) 函數正在發生變化,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發生改變,麵臨(lin) 的硬約束明顯增多,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接近上限,碳達峰碳中和成為(wei) 我國中長期發展的重要框架,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成為(wei) 多重約束下求最優(you) 解的過程。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hui) 階段,我們(men) 主要解決(jue) 的是量的問題;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階段,必須解決(jue) 好質的問題,在質的大幅提升中實現量的持續增長。
從(cong) 理論看,高質量發展是我們(men) 黨(dang) 把握發展規律從(cong) 實踐認識到再實踐再認識的重大理論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必須與(yu) 時俱進。馬克思主義(yi) 的認識論強調,新理論產(chan) 生於(yu) 新實踐,新實踐需要新理論指導。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作出經濟發展麵臨(lin) “三期疊加”、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等判斷,強調不能簡單以生產(chan) 總值增長率論英雄,必須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黨(dang) 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判斷,《決(jue) 議》對高質量發展作了進一步強調。這些思想環環相扣,係統回答了經濟形勢“怎麽(me) 看”、經濟工作“怎麽(me) 幹”的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連同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統籌發展和安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等,成為(wei)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yi) 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這些重要思想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的根本思想保證,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過程中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
二 科學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涵要求
高質量發展就是體(ti) 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必須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相統一。
(一)高質量發展是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人是經濟體(ti) 係的基本組成部分,涉及需求和供給兩(liang) 個(ge) 方麵,既是消費主體(ti) ,又是生產(chan) 和創新的主體(ti) ,是最具活力的生產(chan) 要素。滿足人民需要是社會(hui) 主義(yi) 生產(chan) 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力量。我國經濟的新增長點、新動力蘊含在解決(jue) 好人民群眾(zhong) 普遍關(guan) 心的突出問題中,產(chan) 生於(yu) 人力資本質量提高的過程中。高質量發展就是要回歸發展的本源,實現最大多數人的社會(hui) 效用最大化。進入新發展階段,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位置上,我們(men) 必須堅持通過推動高質量發展、通過共同艱苦奮鬥促進共同富裕,必須最為(wei) 廣泛有效調動全社會(hui) 積極性能動性,提升全社會(hui) 人力資本質量和專(zhuan) 業(ye) 技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ti) ,不搞平均主義(yi) ,不搞殺富濟貧、殺富致貧,避免掉入福利主義(yi) 陷阱,通過14億(yi) 多人共同努力,一起邁入現代化。
(二)高質量發展是宏觀經濟穩定性增強的發展。經濟增長往往呈現周期性波動,但大起大落會(hui) 破壞生產(chan) 要素和社會(hui) 財富。從(cong) 各國經濟增長史看,一些高速增長的經濟體(ti) ,經濟大起之後出現大落,往往一蹶不振。在世界麵臨(lin)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條件下,宏觀穩定成為(wei) 稀缺的資源。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從(cong) 供給側(ce) 發力,通過優(you) 化經濟結構提升經濟穩定性。宏觀經濟是一個(ge) 不可中斷的連續進程,要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決(jue) 議》提出,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增強宏觀政策自主性。要持續抓好落實,尤其要針對經濟波動,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設計和逆周期調節,加強預期管理。從(cong) 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是風險易發高發的時期,要堅持底線思維,防範化解各種重大風險特別是係統性風險,著力用高質量發展來從(cong) 根本上防範化解各類風險,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
(三)富有競爭(zheng) 力的企業(ye) 是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高質量發展必須把培育有核心競爭(zheng) 力的優(you) 秀企業(ye) ,作為(wei) 各類經濟政策的重要出發點,真正打牢高標準市場體(ti) 係的微觀基礎。企業(ye) 好經濟就好,居民有就業(ye) 、政府有稅收、金融有依托、社會(hui) 有保障。當前,我國大企業(ye) 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雖然近兩(liang) 年我國位列世界500強的企業(ye) 數量連續居於(yu) 全球首位,但主要依賴規模,創新引領力、國際競爭(zheng) 力與(yu) 世界一流水平還存在差距。數量龐大的小企業(ye) 活力強,但存在市場競爭(zheng) 力弱、升級能力不足的現象。國有企業(ye) 要不斷深化改革,高效公平地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大量民營企業(ye) 要向“專(zhuan) 精特新”方向發展,把敢於(yu) 冒險的企業(ye) 家精神和公司治理的規範性統一起來。外資企業(ye) 對實現高質量發展非常重要,要鼓勵引進更具競爭(zheng) 力的產(chan) 品、技術和服務,在更高水平競爭(zheng) 中創造價(jia) 值、實現互利共贏。企業(ye) 家是要素整合者、市場開拓者、創新推動者。企業(ye) 家就像魚一樣,水質水溫適宜就會(hui) 遊過來。要為(wei) 企業(ye) 家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使他們(men) 發揮作用。
(四)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的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黨(dang) 中央把創新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創新驅動是高質量發展的一個(ge) 定義(yi) 性特征,高質量發展就是創新作為(wei) 第一動力的發展,隻有創新驅動才能推動我國經濟從(cong) 外延式擴張上升為(wei) 內(nei) 涵式發展。我們(men) 必須充分認識到,由於(yu) 世情國情發生深刻變化,科技創新對中國來說不僅(jin) 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關(guan) 鍵在於(yu) 能否實現由要素投入驅動向技術創新驅動的跨越。二戰結束以來,開啟工業(ye) 化進程甚至短暫跨過中高收入門檻的國家很多,但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wei) 發達國家的隻有韓國、新加坡、以色列等少數國家,這些國家無不在全球創新和產(chan) 業(ye) 鏈分工中占據關(guan) 鍵位置。提升全要素生產(chan) 率、勞動生產(chan) 率、科技貢獻率、人力資本積累等,都與(yu) 創新直接相關(guan) 。《決(jue) 議》強調,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基礎研究,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掌握更多“撒手鐧”式技術。基礎研究能力是國家創新活力的源泉,必須大力加強。突破一個(ge) 關(guan) 鍵技術,往往能夠創造一個(ge) 細分行業(ye) ,進而盤活整個(ge) 產(chan) 業(ye) ,最終對整個(ge) 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積極帶動。要調整優(you) 化科技結構,真正形成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創新體(ti) 製,發揮大企業(ye) 引領支撐作用,支持中小企業(ye) 成為(wei) 創新重要發源地,加強創新領域國際合作。強化知識產(chan) 權創造、保護、運用。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製和科技評價(jia) 機製,落實好“軍(jun) 令狀”、“揭榜掛帥”、科研經費“包幹製”等機製。改革科研經費管理,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調度權。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加快形成並實施有利於(yu) 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jia) 體(ti) 係。
(五)高質量發展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高質量發展需要強化市場機製,形成良性競爭(zheng) ,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建立統一開放、競爭(zheng) 有序的高標準市場體(ti) 係。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必須以保護產(chan) 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zheng) 、有效監管為(wei) 基本導向,完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法律製度,為(wei) 市場主體(ti) 活動提供公正、穩定、可預期的法治環境。高質量發展要在高水平國際競爭(zheng) 中動態提升,推動規則、監管、標準等製度型開放,增強中國市場吸引力和中國企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相輔相成,是培育吸引全球一流要素和高質量微觀主體(ti) 的基礎性製度要求,必須通盤推動,構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
(六)高質量發展是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ge) 生命共同體(ti) ,要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推進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構建生態安全屏障體(ti) 係。實行最嚴(yan) 格生態環境保護製度。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在碳達峰碳中和框架下,逐步和有序實現我國生產(chan) 生活方式全麵綠色低碳轉型,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性變革。要堅持係統觀念,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按照“全國統籌、節約優(you) 先、雙輪驅動、內(nei) 外暢通、防範風險”的原則,先立後破,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ti) 和局部、短期和中長期的關(guan) 係。要完善綠色低碳政策和市場體(ti) 係,充分發揮市場機製激勵約束作用。深入研究我國現階段以煤為(wei) 主的能源結構下,如何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中解決(jue) 生態環境問題,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chan) 業(ye) 結構、生產(chan) 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深度參與(yu) 全球環境與(yu) 氣候治理,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三 加強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保障
高質量發展是今後一個(ge) 發展階段的主題,要認真貫徹黨(dang) 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hui) 精神,找準發展中麵臨(lin) 的矛盾,堅持問題導向,麵向各個(ge) 方麵的主要製約,加快推動各方麵工作轉入高質量發展軌道。
一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目前,國民經濟和產(chan) 業(ye) 循環不暢是我們(men) 麵臨(lin) 的突出矛盾。要以科技創新作為(wei) 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的關(guan) 鍵,集中力量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you) 勢,為(wei) 新產(chan) 品新技術新業(ye) 態迭代提供應用場景,推動供應鏈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化升級。要依托國內(nei) 大循環吸引全球高質量的商品和資源要素,增強供應鏈黏性,穩定產(chan) 業(ye) 鏈布局,促進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更為(wei) 暢通。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安全底線。
二要以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我國經濟運行麵臨(lin) 的主要矛盾在供給側(ce) ,實現高質量發展關(guan) 鍵在於(yu) 提升供給體(ti) 係的水平和質量,更好適應、引領和創造新需求。壯大實體(ti) 經濟,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要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加強治理結構改革,提高金融體(ti) 係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能力和水平,促進實體(ti) 經濟與(yu) 金融協調發展,實現“科技—產(chan) 業(ye) —金融”的高水平循環。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要堅持“建製度、不幹預、零容忍”的方針,打造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使之成為(wei) 推動科技創新和實體(ti) 經濟轉型升級的樞紐。適應數字化趨勢,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技術改造,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在堅持以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為(wei) 主線的過程中,要重視需求側(ce) 管理,堅持擴大內(nei) 需這個(ge) 戰略基點,始終把擴大內(nei) 需同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有序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加強全國統籌,完善能耗控製機製,通過市場競爭(zheng) 推動淘汰落後產(chan) 能。實施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打造高質量發展增長極。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類指導,著力穩地價(jia) 、穩房價(jia) 、穩預期,落實好房地產(chan) 市場長效機製,順應居民高品質住房需求,更好解決(jue) 居民住房問題,促進房地產(chan) 行業(ye) 平穩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
三要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是一個(ge) 不斷調整、改革、完善的動態過程。進入新發展階段,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麵臨(lin) 的改革任務更為(wei) 複雜艱巨,我們(men) 必須解放思想,以開拓精神和專(zhuan) 業(ye) 態度,推動改革開放在重點領域、關(guan) 鍵環節取得重大突破。重點推動土地、金融、科技、數據等要素價(jia) 格由市場決(jue) 定,理順煤、電等能源價(jia) 格機製,鼓勵綠色能源發展,圍繞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暢通經濟循環、增強有效激勵來拓展改革的廣度、深度。中國對外開放方針不會(hui) 變,今天不會(hui) 變,將來也不會(hui) 變。要推動我國對外開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製度型開放轉變,加快構建與(yu) 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製度體(ti) 係和監管模式。要把參與(yu) 發達經濟體(ti) 市場競爭(zheng) 和引進發達經濟體(ti) 高技術高質量的直接投資,作為(wei) 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方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動完善全球經濟治理體(ti) 係,高舉(ju) 經濟全球化大旗,商談和積極加入高水平自貿協定,推動形成更加緊密穩定的全球經濟體(ti) 係,與(yu) 國內(nei) 高質量發展形成正反饋效應。
四要始終堅持“兩(liang) 個(ge) 毫不動搖”。我們(men) 黨(dang) 總結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經驗,形成了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wei) 主體(ti)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等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這是黨(dang) 和人民的偉(wei) 大創造,我們(men) 必須堅持好、鞏固好、完善好、發展好。基本經濟製度和國家大政方針的穩定對微觀主體(ti) 是剛需,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落實好《決(jue) 議》要求,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要支持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ye) 做強做優(you) 做大,增強國有經濟競爭(zheng) 力、創新力、控製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要構建親(qin) 清政商關(guan) 係,促進非公有製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製經濟人士健康成長。要深刻理解社會(hui) 心理特點,了解市場關(guan) 心什麽(me) 、擔心什麽(me) ,加強預期引導,提高政策製定水平,做好政策評估和與(yu) 市場溝通,堅持問題導向,多出台服務微觀主體(ti) 的高質量政策。強化市場監管和反壟斷規製,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維護市場秩序,引導資本要素有序健康發展。適應新經濟發展趨勢,既加強對平台經濟的監管,又要鼓勵平台經濟創新,培育有一流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平台企業(ye) 。要弘揚企業(ye) 家精神,充分信任、依靠和尊重企業(ye) 家,發揮企業(ye) 家在推動企業(ye) 創新、提高企業(ye) 競爭(zheng) 力上的重要作用。
百年黨(dang) 史深刻啟示我們(men) ,堅持黨(dang) 的領導是我們(men) 取得勝利的根本保障。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一場關(guan) 係經濟社會(hui) 全局的深刻變革,必須加強黨(dang) 對經濟工作的統一領導和戰略謀劃,完善黨(dang) 領導經濟工作的體(ti) 製機製。要在黨(dang) 的領導下,準確判斷所處的曆史階段和麵臨(lin) 的主要矛盾,從(cong) 長遠大勢出發製定正確的重大戰略,持之以恒加以推進,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men) 已經踏上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要緊緊圍繞這一偉(wei) 大曆史目標,把落實黨(dang) 中央經濟決(jue) 策部署作為(wei) 政治任務,勇挑重擔,敢於(yu) 擔當,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各項工作。黨(dang) 員幹部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經受鍛煉,增強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能力,發揚專(zhuan) 業(ye) 主義(yi) 精神,以理性思維解決(jue) 遇到的各種難題。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加強調查研究,務實開展工作。高質量發展最終要靠高質量的人才,要貫徹落實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hui) 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黨(dang) 管人才,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全方位培養(yang) 、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